【两会声音】“语文”改“国文”是个好建议

时间:2016-03-14 来源:

1916年,闻一多撰文指出:“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文字是也。文字者,文明之所寄,而国粹之所凭也。希腊之兴以文,及文之衰也,而国亦随之。”认为一国的文字乃一国命脉所系,国文兴则国兴,国文亡则国亡。


 

关于国文,这几天媒体好热闹,纷纷转载林腾蛟代表的两会议案。


>>>>
以下为部分媒体报道内容

     

“语文”改“国文”是个好建议


人民网福州3月9日电(林长生)教育关系国计民生,文脉延续民族的繁荣昌盛。继去年提重视国学经典教育的议案后,全国人大代表、阳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腾蛟今年提交的议案是《将中小学“语文”课改为“国文”课,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国民“心田”》。

语文是一个学术词,缺乏家国情怀;国文,是一个带着强烈国家色彩的词,我们应该让每个公民从小树立国文意识,这是凝聚国家意识,强化公民责任担当。

考察语文的来历,“语文”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国文”课一科,传授的是历代古文。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从这个诞生过程看,显然,语文是把文言文与白话文合在一起的,后来,也有人说,语文是就是语言和文字,但是,总是少了一种人文的情怀,少了国家的情怀在里面。笔者认为,这不利于培养公民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说不爱学习语文的时候,可能不痛不痒,但是,说不爱学国文的时候,就要反思了,我学的是代表国家的文化与文字,岂能不爱学习?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国文具有更厚重的引导意义。

“国文”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林腾蛟说,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它给我们一个文化上的“身份证”。的确如此,但是,语文就不具备这个功能,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小就培养公民的“国文”意识,让国文对公民的教育引领价值凸显。

作为中国公民,学习国文,是责任,是担当,是义务,必须学好,这是爱自己,爱祖国语言文化,这是爱国的重要表现。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打造中国智慧,我们传递中国声音,首先应该从提升我们自己的国文意识,国文素质开始。

学好国文,用国文讲中国故事,这应该也必须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使命担当。



 

>>>>以下为林腾蛟代表议案全文


 


 

 

 

 

 

议案

 


 

 

关于将中小学“语文”课改为“国文”课,

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国民“心田”的议案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正是中华优秀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以及世世代代仁人志士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飞速发展,然而人文缺失、谈吐粗俗、人心浮躁、道德危机,连维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诚信都成了问题。就在2月3日,一个福州籍的北大高材生弑母被通缉,据媒体报道其母亲是教师,一直以他为荣。这又是一个以成绩论英雄、道德却沦丧到何等地步的悲剧。


道德的沦丧、价值观的扭曲,背后反映的是文化的缺失。因此,只有以国家强制普及的方式复兴国学教育,让传统优秀文化春风化雨,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形成社会正能量源泉,重塑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国人的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提出议案如下:将中小学“语文”课,改为“国文”课。把“国文”与数学、外语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中考、高考分数比例,让国学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让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这是延伸文化的最有效载体。


 “国文”,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我们从拿起母语课本的第一堂课——即开启童蒙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我”是中国人。它给我们一个文化上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烙在我们情感和意识的深处,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不会丢失。但“语文”只是一个模糊的所指。它可以指原生态的母语作品,也可以指用母语翻译过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作品。与“国文”相比,它缺乏对母语的一种自觉体认,无法诉诸于我们的情感和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对课本去中国化很不赞成,感到很悲哀;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优秀传统文化“种”在学生心田,从可塑性强的学生抓起学习,如此,文化的基础才能更加扎实、牢固。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yangguangcheng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8150号-1  DESIGNED BY 大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