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Group news

城造 | 阳光城对话凌子达:如何赋予建筑生命力

时间:2018-10-11 来源:0

城造

     城市作为个性体,它生长出的建筑,不应只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而应成为融合历史文脉与土地资源为一体的有机生命体。为了探寻建筑的内在精神,阳光城推出新栏目【城造】,在这个栏目里,我们对话行业的探索先锋们,共同探讨如何在建筑的语境中,更好地展现城市的价值与情感,探讨【造房子】的本质,为美好生活带来更多可能。

有时,建筑如同“写作”,建筑师需要通过空间的语言,虚构出人们在其中的相遇、感受与故事。而正是因为建筑师这种情感的创造与注入,建筑不再以高度为衡量,更在乎人的情感体验。


     【城造】第一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建筑大师凌子达,通过探究他深层次的设计理念以及创作背后的难点故事,了解灵感最终呈现的模样。

凌子达

上海达观建筑工程事务所创始人

郑州阳光城·檀悦销售中心设计师

法国CNAM建筑管理硕士学位

2001年在上海成立「KLID达观国际设计事务所」

2006年出版个人作品集《达观视界》

由权威网站designerrankings.com统计

A'design Awards获奖设计师全球第三名,个人中国第一名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获奖设计师全球第九名,室内建筑部分中国第一名


大师之路


     自2008年来,552余项国际设计类大奖的认可,令凌子达在国际建筑设计师中声名鹊起。在一个周日的上午,我们来到了位于上海古北一处四周安静的场所,达观建筑师事务所,走进凌子达的办公室,看过一年前大火的电视剧“欢乐颂”的朋友应该会一眼认出,剧中个性张扬的小包总的办公室即取景于此。


     和很多建筑师一样,在初识建筑的时光里,凌子达接触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开拓者-密斯·凡德罗,“less is more” 的设计理念影响了一百年的建筑界甚至是整个设计界,也影响了成长期间的凌子达。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理查德·迈耶以及他所捍卫的白色派建筑,“白色是一种更直接明了的建筑语言,是光与影、空旷与实体展示中最好的鉴赏。”

成长是一个不断丰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但不管我们走的多远,还是会常常和18岁的自己相遇。早期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对凌子达的影响是深远的,也伴随着国内外整体设计客观环境的改变,以及凌子达对设计理解的深入,对设计中自我因素的求索、学习、历练,我们才得以看到今日的凌子达以及今日的达观,达者为新,观之有道,用豁达的胸襟看世界,以开阔的视野带来新的创意和想法,这一句话至今被他列为自己以及公司的座右铭。



用空间寻找建筑,以建筑寻找城市


     郑州阳光城·檀悦项目地处郑州市经开区,周边是经开区传统的老街道,是以同频的建筑风格融入城市,还是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这个问题在启动销售中心设计之初便涌现出来。考察城市,考察地脉,“硬朗线条的建筑在当地有很多,太过同质化,我们更希望打造一些具有冲突性与生命力的建筑”,在这样的场域中,一个“漂浮的光盒子”的创意诞生了。

我们希望去寻找到建筑的律动感,在销售中心建筑外墙的设计上,凌子达运用简单自由的曲线进行搭建,并通过大面积明亮的玻璃打造轻盈的效果,不管是白天阳光的笼罩还是夜晚灯光的闪烁,建筑均如同一个漂浮发光的盒子,达到视觉的焦点,律动感由此而生,借以实现建筑与自然对话,与城市对话,为旧城区注入新的生命力。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阳光城·檀悦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首先了解周边环境因素,地脉、文脉、了解城市的文化背景,你所寻求的建筑的答案一定在城市里,同样,你所寻找的空间的答案一定在建筑里”,室内空间的设计亦是一种空间和建筑的平衡:室内空间打造要与建筑契合,室内延续建筑的设计手法,寻找建筑或景观的脉络。在檀悦项目中,凌子达以韵律体操的丝带为创意出发点,做空间的界定,灰色和白色两根丝带交错串联,保留观赏艺术性的同时,又串联一二楼所有空间,把空间做了区隔和界定。将样板房及展示空间放到二楼,把主要的洽谈区放到了一楼,从而实现透过玻璃能够看到室外的景观水池,带来景观效用的最大化。


     以高品质的艺术文化中心为基准,一个富有文化、创意、质感的销售中心由此而来。


功能与审美,一定有兼顾之道


     标志性的对称构图、高饱和度的复古感配色、独树一帜的运镜方式,在韦斯·安德森的创作中日趋重要,让他构建起了一套身份识别标签式的“安德森美学”,这是一种单纯的「完美主义」。


     凌子达亦是“安德森美学”的推崇者,从空间、构成再到色彩,追求审美表达的完美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功能,凌子达坦言,电影的最终输出其实是看电影的人的感受,建筑同样,设计,要满足功能,也要有美学表达,艺术性和实用性一定有两者兼得的方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平衡点解决方案。


安德森美学


     在满足理性的前提下,追求感性的释放,理性部分是解决问题,感性部分是追求审美,把握其中的平衡,这才是建筑师能动性的体现。


     在规划设计阳光城·檀悦销售中心时,关于功能与审美二者的摆放,双子座凌子达做到了有效的平衡。在充分保障空间及动线的合理性基础之上,审美才能开始舞蹈。阳光城·檀悦销售中心大量的结构化设计使作品体量感明显,造型张扬、个性,另一方面,作品在材料运用和空间构造上又显得额外低调和柔和。


     就像韦斯·安德森的“安德森美学”标签,任何创作者都或期待,或惶恐被创作本身或者市场标签化。对于此,凌子达坦言,标签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说要寻找一些共同的特色,他的建筑的确偏向于体量感明显,但面对每一个项目,他都依然遵循从设计的源头出发,真正和项目所需要的设计相遇。


打造永续生命的建筑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建筑再改及永续性功能的探讨一直是该领域的一大重要主题。


     1965年美国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提出“建筑再循环理论”,即不同于简单的修复,再循环是功能上的变动,重新调整建筑内部空间并被人们接受。建成于1967年的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综合性改造作为体现“再循环”理论的实践产物,将已废弃的巧克力厂,毛纺厂等旧建筑改建为商店即餐饮设施,改造获得巨大成功,并由此在美国掀起一股强劲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热潮。


     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即建筑或者说旧建筑,不应再被看作一个静止的物体,而应是一个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体。对于郑州阳光城·檀悦销售中心项目,凌子达及项目团队也一直在思考,当项目完成阶段性销售中心的功能之后,是否可做永续性使用的考量。通过各项方案的对比和权衡,团队正在极力推进将销售中心改造成为幼儿园的方案,改造完成后,幼儿园项目预计完成6个班级体量的功能改造,基本满足社区内学龄前教育需求,此举也直接将单体建筑的3年使用年限延长至50年。


示意图


     对比以往项目销售完成后便面临的建筑状况,BOT理念的注入显然摒弃重复建造拆除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与人力成本损耗,而对于其空间使用功能的转换,也使得营销中心